走进新农村——经济学院党委教工党支部开展徐州市“新农村建设范村调研活动”纪实

发布者:王慧君发布时间:2010-12-24浏览次数:1514

 

一、活动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大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做作出了新的部署。毫无疑问,中国的农村将在今后的数十年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战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将在今后的数十年里成为我国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

徐州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老工业基地,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徐州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徐州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振兴就没有徐州的全面振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徐州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但是,与快速发展的城市相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徐州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民生活还不富裕,农村社会事业还很落后,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徐州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艰巨的任务。

为了进一步落实徐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项重点工作的决定》和“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战略部署,深入了解徐州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新农村建设有益经验,推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做法,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性,更好地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联合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开展徐州市“新农村建设范村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重点围绕徐州市2006年确定的六县一区114个示范村和农业专业户及相关企业进行。具体调研对象为丰县14个村;沛县15个村;铜山县20个村;睢宁县16个村;邳州市24个村;新沂市16个村;贾汪区7个村。调查内容。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设置本次调查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子课题: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状况调查,、农村奔小康情况调查、农村金融的现状与发展调查、农村低收入户的现状及增收途径调查、农村工业集群发展情况调查、农村公共物品与服务消费调查、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调查。

参与此次联合调查的人员由各县(市)区委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农工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教工党支部的专家、学者、教师和部分学生组成。具体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及调查报告的撰写由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的各专题调研小组负责进行。2009年底完成7个专题调研报告和总调研报告,出版和发表调研成果。

 

二、调研活动大事记

 

1. 2008年2月18下午,徐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调研活动在我校启动。徐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工办主任陈传志、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爱军、市委农工办副主任张威,我校党委书记肖俊、副校长宋农村出席动员大会。我市各市、县、区农工办负责人,我校经济学院参加本次调研的师生参加了动员大会。

2. 2008年3月26,徐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调研活动第一次组长会在我校经济学院召开,讨论确定新农村调研各组人员安排及调研具体方案、时间和调研方式。

3. 2008年4月-2008年8月,徐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调研团按照调研方案安排分七组奔赴丰县、沛县、铜山、睢宁、邳州、新沂、贾汪七县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展开调研。

4. 2009年1月25,徐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调研活动第二次组长会在我校经济学院召开,各组长交流调研情况,讨论调研得到的各项数据,统一数据汇总、分析方法,开始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汇总,并分组撰写调研报告。

5. 2009年10月,各组分别提交调研报告,并进行汇总,目前调研成果《改革发展研究报告:徐州市新农村建设路径与政策选择》即将付梓出版。

 

三、调研成果

 

《改革发展研究报告:徐州市新农村建设路径与政策选择》一书,汇集了徐州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果,从城乡一体化、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工业、农民生活水平状况、农村金融、农民增收途径及农村公共物品与服务等七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徐州新农村示范村发展状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详实的数据和资料生动反映了徐州新农村工作者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对进一步搞好我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我市农村工作者和社科理论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实际行动,也是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全书包括徐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调研总报告;现代农业、特色工业、农民生活、农村金融、农民增收、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等7个专题研究报告和14篇调研论文,共计35万字。

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进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本调查研究项目紧密联系徐州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把中央、省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徐州特殊市情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分析,解剖典型,总结经验,得出的研究结果针对性较强。

二是视角广。围绕新农村建设的20字总要求,广视角的设定调查研究范围,多角度的考查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调研报告涉及城乡一体化、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工业、农民生活水平、农村金融、农村低收入户的增收途径和农村公共物品与服务等7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徐州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

三是具有前瞻性。本书所收集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集中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理论、新变化和新发展,在分析角度、引用资料、内容安排上都比较新颖。在分析徐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现状、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徐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四、调研成果应用

 

经济学院教工党支部课题组的部分成员,根据对“新农村建设范村调研活动”的资料分析,发现制约徐州及苏北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主要问题在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要求不相适应,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研发能力不强、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薄弱等。为了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加快苏北农村现代化步伐。经过深入研究,由课题组成员提出了组建“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暨“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学院”的设想。该建议提出后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韩宝平院长和宋农村副院长亲自招集有关人员研究建设方案并提出指导意见,在对设想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将建议上报市领导。该建设被作为重要信息上报后,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曹新平书记、张敬华市长、李荣启副市长都作了重要批示,对建议给予积极肯定,并安排市政府办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进一步论证。2009年12月18日,徐州市政府办刘洪秘书长在新城区市政府617会议室主持招集徐州市发改委、人事局、劳动局、农工办、政府研究室、社科联和徐州市生物工程学校等单位就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所提的依托徐州工程学院“组建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暨苏北人力资源培训学院的建议”进行了论证,形成以下意见:组建研究院非常必要;建议的提出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意识的体现,抓住了苏北“三农”发展的要害;徐州工程学院关于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制度设计和规范管理的建议,针对性强,是提高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应争取省有关部门的支持。

2010年4月9日召开的徐州市2009年度“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奖”颁奖大会上, 经济学院所提出的组建“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暨“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学院”的建议,代表徐州工程学院获得2009年度“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

 “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暨“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学院”的建立将填补苏北农村发展研究基地的空白,对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调动科技工作者开展农村发展热点问题研究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力量,形成苏北农村发展研究的团队优势,发挥研究院面向苏北,服务农村的作用,助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苏北经济腾飞产生巨大推动力。

“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暨“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学院”将本着“立足徐州、面向苏北、服务三农”的原则,利用苏北现有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大力开展苏北农村发展战略和重点问题研究、苏北农村发展规划咨询、项目咨询、企业发展咨询和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等,力争把“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暨“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学院”建设成为苏北区域性农村发展问题研究基地和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和苏北经济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